炊煙

>

焦點訊息

>

首頁

名家名筆

炊煙

2020/01/20

余秋雨說,炊煙起了,我在門口等你;葉子黃了,我在樹下等你;月兒彎了,我在十五等你,盡是深情以待的畫面。
 
炊煙,對我而言,則是滿滿的鄉情跟兒時記憶。我小時候住在南部鄉下,那個年代,家家戶戶燒的是木柴,撿柴是生活上的一件大事,往深山的森林撿乾枝,一擔一擔挑回家,煮飯燒熱水,靠的就是這些深山撿回來的乾柴;也因為是燒柴,每到做飯時刻,炊煙必起,形成一幕鄉村特有的景象。
 
小時候家裡種些菜,可以採收時都會分送鄰居或親威,那時鄉下的聚落不見得都是毗鄰而居,有時還要走一段山路才可以到另一家,要確定送去的那一家有沒有人在?下工沒?最好的辨識就是他們家煙窗上頭的炊煙是否飄起。
 
小學三年級我就會做飯了,那時候放學回家,父母還在山裡忙,我放下書包的第一件事就是淘米煮飯,還沒有電鍋的年代,煮飯是件不小的工程,先起火,然後不能貪玩要顧在灶前,等米煮快熟時就「退火」,我把柴火退開,只留下碳火讓米飯慢慢悶熟,時間一沒掌握好,可能就會煮出一鍋燒焦的飯。把飯煮好,下工後媽媽做起晚餐就快速多了。
 
鄉下炊煙飄散最繁忙的時節,莫非就是過年前那幾天。家家戶戶開始炊粿,有鹹粿、甜粿、發粿,那個年代,鄉下人是沒有市場可以買粿的,靠的是自家廚房用木柴、蒸籠一籠龍蒸出來,然後除夕的前一天早上就是眾所期待的「開粿」,全家大小就可以大快朵頤。為什麼是除夕前一天?因為除夕前一晚過11點,就是鄉下習俗拜天公的時候,拜天公,鹹粿、甜粿跟發粿是要一應俱全的。
 
後來有了電鍋,電子鍋,瓦斯爐跟熱水器,就再也看不到炊煙四起的景象。炊煙不再,鄉情也不再那麼濃烈,過年的氛圍與期待,隨著炊煙離去,也淡了許多。所以當余秋雨寫下炊煙起了,我在門口等你時,我也只能在回憶裡去尋找那縷縷的炊煙。
 
很多年後,我又在嘉義民雄葉仔竂見過一次,木柴蒸粿又見炊煙。90歲的姨婆用還矯健的身手張羅,她說瓦斯火蒸不出菜頭粿的香氣,還要我留下來吃她的炊粿,我送完禮急著走,沒應她之邀留下來饗用。後來姨婆活到一百歲,最後一程我有去送她,但是,就再也不曾看到炊煙了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林浚南
曾任自由時報記者、聯合晚報副主任、英文台灣日報社長
現為警政署新聞諮詢委員、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總監

 

< Back